川剧小生的戏装,大致有褶子、官衣、蟒、帔、靠、袍、箭衣、打衣等等,其中,靠、袍、箭衣、打衣等是扎袖口的,不存在有没有水袖的事。官衣、蟒、帔是有水袖的,与其它剧种都一样,唯有小生褶子,与其它剧种如京剧、越剧等不同,是没有水袖的。
这是咋回事?没能找到资料,所以就来臆想臆想。
穿靠、袍、箭衣、打衣的小生角色,不是习武的将士,就是出力的平民,水袖于他们是不方便的,既不便于上阵打仗,又不便于劳作,所以,没有水袖是极正常的事。但基本是属于士大夫一流的人物,官衣、蟒、帔都是有水袖的,偏偏褶子没有水袖。
也许,我们川剧从诞生那天起,就没有京剧那么高贵,人家“同光十三绝”能经常进入宫廷,给皇帝、太后唱戏,咋说都比我川剧班社体面,行头比我们光鲜,就是褶子也比川剧多一截水袖。富庶的江南,戏台上多是珠光宝气,自然能长袖善舞。我们四川虽说是“天府之国”,也无非是老天爷的仓库,出产些物件也还是皇家的,平民百姓最多也只落得个饱暖而已。戏台上的行头,自然难比京剧、越剧。这大约是经济因素所致。再者说,穿官衣、穿蟒、穿帔的,是为官为宦的角色,衣袖上少了一块水袖,似乎有失体面,所以官衣、蟒、帔有水袖。至于穿褶子的,无非是贫寒士子、黉门秀士,最多也不过是如唐伯虎、徐元宰一样的举人、解元,还没能登上仕途——举人也能作官,但只能当七品以下的县丞、县尉,连七品正堂都不够资格,他们的褶子少一块水袖,这也可以说为区别身份所致。这两点,前者算是先天不足,后者算是见解独特,别开生面。年深日久,人们便把小生褶子没有水袖当作川剧的特点了。
但特点并非就是优点,只能说有点跟别人不一样罢了。
到今天,有的川剧演出团体,在小生的褶子上加了水袖,就有人说这不是或者说不像我们川剧了。有那么严重吗?一个剧种与其它剧种的区别,往往更在于它的语言(特别是方言)、音乐(唱腔、锣鼓、乐器)上,至于服装上怕还是次要的。现在信息发达,交通方便,各剧种的交流频繁,彼此之间互相学习、互相借鉴,是不可避免也是必须的。比如越剧的头巾、纱帽,就比川剧华丽,京剧的官靴,底子就比川剧的平稳,有些川剧演出团体仿照越剧改制了华丽的纱帽、学士巾,有的演员穿了京剧的靴子,好像也没引出多大责难,怎么小生的褶子上加了水袖,就那么危及到剧种的生命了呢?即使川剧的语言吧,现在也融入了不少北方方言体系的读音,也势所必然,何况小生的褶子上加了水袖,并没妨碍表演,如果从“长袖善舞”的角度看,也许还要美一点,那就任其自便罢。 |